English

习得与学得

1998-09-16 来源:光明日报 徐慧琳 我有话说

语言学习存在习得与学得两方面的因素,所谓习得,是一个人从出生伊始,不知不觉中(当然,有时是有所知觉的)对语言的学习,包括与人交谈,接触媒体,随意阅读中的学习;所谓学得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到的有关语言的知识和能力。母语习得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而母语教学则具有阶段性。著名语文教育家章熊先生说过,母语习得是一个缓慢的、耳濡目染、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学则是利用学生智力发展、言语能力形成的最佳时机,科学地加速这一进程。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主要作用是加速,而不是一个纯新的教学过程,它虽然有概念,但概念不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是学习的开始,而是语文习得经验的升华;它有能力训练,但能力必须在原有的习得能力上提高。这就要求学习者本人一定有相当的习得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语文教师即使是如来佛祖,也会无能为力。

语文学习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约。历来有一个说法,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也就是对于其他学科,语文老师虽然不是专家,但应有一定了解。历来还有一个说法,文史哲不分家,学习这三科的任何一科,对其他两科都不能偏废。可见语文学习的好与不好,不是单纯的语言能力问题,它还关涉到人的知识的广泛性,思考的深刻性,阅历的丰富性。很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学生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之后,议论文的思维训练就会容易得多。

如何处理好习得与学得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语文学习和其他与语文学习密切相关的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重要方法之一是阅读。阅读,能够提高习得的基础;阅读,能够使学生知识广泛,思考深入。

那么,在阅读中如何把习得和学得结合成一体,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三个方面下工夫:

——广泛的课外阅读。鼓励和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社会科学著作,包括名家名著,专题社会科学著作。在这里有两个建议,其一,尽量阅读长一些的著作,因为这些著作涉及的知识范围、历史跨度、社会生活领域都比较广阔,可以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内容。其二,尽量不看通俗文学,因为通俗文学的对象是普通大众,对它的要求是妇孺皆懂,语言文字较浅近,对于提高语文能力作用不大,而学生目前的重点正在于提高。在这里还有一个要求,要让学生用心去体味,去领悟,要掩卷沉思,要展开联想,这样才能真正有收获。

——认真的课堂学习。语文课文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挑选的,基本上是典范之作。教师以其作为范例,在课堂上讲授的一般都是重要的阅读方法,鉴赏方法。许多学生总认为,老师讲了半天,高考却不考,似乎听课没有意义,因为,它无法转化为直接的分数。其实,语文学得的好不好关键在于学生是否领悟了教师的意图,学到了教师的方法,并把其进行迁移,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把教师的分析方法学到手,化为自己的能力,不仅会提高他们考试中答题的准确率,而且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在这里,需要教师注意的是,要从语文的基本手段、基本规律入手分析文章的思想和特色,不能把语文手段的运用、文章的理解讲成两张皮,因为二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要从具体的语言、结构入手分析文章的思路;要根据文章表达的思想推敲、分析、鉴赏作品的语言。把语文手段、语文规律与对文章的讲解割裂开来,正是目前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也是学生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作用不大的原因之一。

——适当的训练。广泛的课外阅读和课堂学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怎样能使二者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应该找一些短篇的文章进行训练,让学生自己动笔动脑进行分析。有了广泛的阅读基础,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但是,具体文章的理解,还需要有语文方法,语文手段,训练的目的是在理解力提高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能力迁移到实际阅读中。在这里要注意让学生从两个方面下工夫:一、宏观把握文章的线索、思路、中心;二、微观把握词语的推敲,句式的选择,并把二者结合起来互为条件进行分析,这样学生会在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具体行文的理解、分析、鉴赏上都有所得。

(作者单位:清华附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